中國新視野-抑制非理性投機需用非常手段

發佈時間: 2017-09-23 12:51:40
LINE-SHARE FB-SHARE
工商時報【陳濤】 近期市場的非理性投機受到了大陸監管層的嚴厲打擊。前不久還如火如荼的ICO(首次代幣發行)市場,在官方聯合公告進行取締後,虛擬代幣市場已是四面楚歌。而近期熱點城市住房市場「首付貸」死灰復燃苗頭初現,大陸金融管理當局發布禁令迅速滅火,房價投機炒作難起波瀾。 畢竟,在現代網路資訊技術環境之下,抑制市場非理性投機,防範風險,就需要有非常手段,切不能等風險迅速累積坐大,導致尾大不掉。 近年來,市場投機氛圍較為濃郁。大陸住房市場各種炒作層出不窮,在投機邏輯下,房價扶搖而上不斷刺激著市場神經。值得注意的是,非法集資移植互聯網基因後,變身為互聯網金融,儼然成為金融創新的代表,給金融市場以極大的迷惑。 無論是住房市場的投機炒作,還是非正規金融領域的集資狂熱,在現代網路資訊技術的催化下,都在極短時間內發酵並迅速膨脹,成為威脅經濟金融穩定的頑疾。 另外,市場的風險教育也明顯不足。市場自身有其運行的規則,投機者並非完全不知道風險,但贏得起輸不起。無論是正規金融領域的剛性兌付潛規則,還是非正規金融領域的投資者過激行為,市場參與者既不能審慎制定決策,也不能冷靜面對投資後果,這充分反映出市場風險意識的淡薄,也在一定程度鼓勵了社會資金「脫實向虛」的傾向。 無論是不動產、股票,還是虛擬貨幣,反思這些年來大陸市場狂熱的投機炒作,既有捷足先登者的財富示範效應,也有後來者一夜暴富的幻想衝動,這些都反映了市場投資心態的浮躁。正因為浮躁的心理,一部分人不能踏實依靠勤勞、創新致富,轉而從事「以錢生錢」遊戲。 而扭轉濃郁的市場投機炒作心態,引導社會資金「脫虛向實」,就需要有非常手段。目前,市場投機炒作往往穿著創新外衣,不易被監管當局及時瞭解。實際上,無論是ICO,還是市場上其他各種金融產品,這些所謂的金融創新都無法掩蓋其非法集資、非法金融活動的本質。 所以,發現市場上有借助各種包裝進行投機炒作的苗頭,就要按照「穿透」和「實質重於形式」原則,深入分析業務實質,及時採取規範措施,力爭做到「早發現、早預警、早處置」。 同時,也要及時利用市場對投資者進行有效的風險教育。股市有漲有跌,但很少有投資者因為股票投資失敗而發生群體性事件。在經歷長期風險教育後,大陸股市才形成投資者風險自擔的市場環境。如果不能對市場投機行為及時進行風險教育,那麼個別人的非理性舉動就可能演化成集體的非理性行為,這將顯著加大系統性風險,增加未來風險處置的難度和成本。 正因為如此,前不久大陸政府對ICO進行整治,包括最近監管當局對「首付貸」進行圍堵,將在一定程度上扭轉市場投機心態,而規範治理本身也是對市場進行風險再教育的過程。 原文出處:http://pics.ee/132us